查看原文
其他

师大风物 | 身为师大人,不可不知的传奇故事!

新媒体中心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5-25


编者按:

四月春深,光波错落。

湖面微鳞,万涓沉淀。


显微湖,坐落于我校青山湖校区西边。

在显微湖的东南角伫立着一座纪念亭,名曰显微亭。这一方小小凉亭正面的亭柱上有一副汉白玉刻字楹联,题句“鸿文垂宇宙,浩气壮山河”流传至今。亭廊内高悬一块石刻匾牌,上书记载了姚名达教授短短三十七年的人生。


▲青山湖校区 显微亭


姚名达,又名显微,江西兴国人氏。师从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中国目录学创始人,他的名字永远地留在了“国立中正大学”的悠远历史中。


▲石碑


1942年的某天,时值仲夏,人心却无比寒冷。 姚名达先生及其学生吴昌达死在了日军的屠刀下,长眠于一方棺椁中。国立中正大学时任校长胡先骕先生扶棺痛哭!

 

次年,胡先骕先生在纪念姚名达教授殉国一周年时作出赞词,“绝学有遗著,千秋有定评”,“英风传石口,大节振西江”

 

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追认姚名达教授为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证明书


2002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国立中正大学筹委会委员雷洁琼女士为其亲笔题词“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教授姚名达与学生吴昌达


坦荡一生

渊博一世


▲姚名达教授(姚显微)

 

姚名达,1905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其父姚芳权是光绪年间兴国县学庠生。这个只有几亩薄田的清贫家庭,却收藏着几百部经、史、子、集等古籍。父亲的丰富学识灌育了他,江西的灵山秀水抚养了他。姚名达自幼熟读古籍、思想缜密、见解卓越,也沉淀了一身热血爱国正气。


姚名达先生于1918年2月考入赣县中学。毕业后,他勉从父命学医,后听从友人劝告,毅然弃医。1924年秋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国学专修科攻读。


1925年7月27日,20岁的姚名达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梁启超先生的学生,后于9月28日赴京进入清华园学习深造,立志研究中国史学史。在导师的循循善诱之下,姚先生治史乐而忘身,本已毕业又留院3年坚持作学术专题研究,终在1928年6月,经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人审查合格,授予毕业证书。


姚名达先生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学家,史理学创始人。他一生有两个愿望:写成一部中国史学史和一部中国群众史。然而在1932年“一•二八”之难中,他已完成的十几部文稿和大量文献资料被日寇焚毁,可以说非常令人痛惜。又在1934年重新撰写《中国史学史》,仅凭一人之力,基本完成6部《中国史学史》。


1934-1937年间,姚名达先生任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法教授。


1926年至1937年期间,姚名达教授已成书出版的著作有十六种,其中贡献最为显著的是1937年夏出版的《中国目录学史》,这本书“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是了解、研究中国目录学史的必读参考书。


1940年10月,国立中正大学在江西创办,校长胡先骕聘请姚名达先生为研究部研究教授。



▲《中国目录学史》书影


热勇抗战

而立而逝


▲校史馆内的“战地服务团”特刊、团歌展示


1942年,浙赣战事爆发,日寇侵扰金华、上饶一带,时局动荡,人人自危。


同年6月13日,姚名达教授奋起组织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担任团长。


创办“战地服务团”前夕,姚名达教授曾在课堂上询问有无志愿加入“战地服务团”的学生,并承诺志愿加入的同学在期末考试中均会得到80分以上的高分。当时有学生提出质疑,姚名达教授回应“一个学生,爱国是最重要的。他有一颗爱国心,为国家奔赴抗日前线,给一点高分难道不应该吗?”


姚名达教授的殷切爱国心和特立独行的性格可见一斑。



姚名达教授带领战地服务团40多名师生,奔赴前线坚定宣传“抗战必胜”的信念,鼓舞士气;深入农村,通过表演话剧,演讲等方式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治疗伤员;代官兵写信,以纾解官兵念乡之愁,激励士气。


这支小小的队伍从泰和出发,沿赣江一路向赣中前进。


 

悲剧却悄然发生在沿途。


1942年7月7日,国民党军队战事失利。姚名达率十几名团员,准备从石口渡过赣江,撤回安全方位。到达赣江边石口村上时天色已晚,无船渡河,一行人便先在村中祠堂休息。


未曾想村中汉奸引来日军。


夜色朦胧时,姚名达教授惊觉窗外吵闹声,原是日军突然袭来,询问祠堂中是何许人。精通日语的教授初始称祠堂内都是大学学生教师,为非战斗人员,奈何日寇无赖强入!一个推门想要闯入,一个死死挡住大门,一推一挡间,门竟被挤破。存亡瞬间,姚名达教授临危不惧,他大声叫道:“和日本鬼子拼了!”就冲入敌群,赤手空拳和日军打斗起来。掐死一个日军后,他从那人手中夺得一支枪,正准备和学生吴昌达一起上楼占据有利地势进行阻击时,冲进来的日寇开枪射中教授,教授中枪倒地滚落楼梯,另一个日寇又用刺刀刺进他的胸膛……爱国教授姚名达就这样牺牲在了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终年37岁。


姚名达教授成为在抗日前线战场上捐躯的教授第一人。



▲石口村纪念残碑,现存于校史馆


(后记:十一名学生中,一名与教授一同牺牲,五名被抓捕,后来获救逃脱,五名当场逃脱并与服务团会合。另外走散留下的学生和战地服务团副团长为先生在石口村的赣江旁为先生树碑,现在纪念残碑存于江西师范大学校史馆。姚名达先生及其学生吴昌达的遗体在数十天后被校方由赣江移送到学校安葬。)



解放妇女

爱国情深


▲姚名达塑像


江西师范大学档案馆的陶家柳馆长笑称,姚名达教授是一个“老愤青”,早在30年代初,他就敢于在课堂上公开宣传抗日。


姚教授也无疑是一位深情的爱国者。1937年8月5日,《大公报》刊发了这样一封要求“不必宣布我们的姓名”的信,报纸上写到,“本报昨接××君及××女士以其订婚戒指寄来,嘱转交政府……”,这封信正是来自姚名达教授和他的继配夫人巴怡南,彼时,他们刚订婚不久。


▲《女子月刊》书影


除却积极于抗日和勤奋于学术,姚名达教授在解放妇女运动上也同样有所建树。


20世纪30年代,姚名达教授深感女性没有自己的历史,缺乏对自身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开始进行《妇女中国史》的写作。然而在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发动侵略战争,炮弹炸毁了姚名达夫妇的家。为关心妇女运动积累的史料以及部分书稿,在炮火中付之一炬。经此重创之余,他更加心忧妇女解放事业,从而产生了创办《女子月刊》,推动妇女觉醒的念头。


因此在1932年4月,顺承“妇女解放”、“妇女运动”的大好势头,姚名达教授与原配夫人黄心勉自费创办女子书店和《女子月刊》。这样鼎力支持妇女权力的举动在当时引起妇女界以及热心支持妇女运动人士的关心。

 

▲“女子书店”印书


令人惋惜的是,《女子月刊》一度被当局查扣,连续遭受打击。同时夫人黄心勉心力交瘁,1935年,黄心勉在女子书店成立3周年刚过不久的5月初病逝。姚名达遭此巨大的打击后,女子书店也渐趋沉寂。


妇女解放运动迄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事实上妇女的权力一直都未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哪怕是开放如今日,像姚教授一样动用自己积蓄,积极主动为女性权力发声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英雄虽已逝,风骨永长存。


1942年《新华日报》和江西《民国日报》均对姚名达教授遇难进行报道

(向右滑动)


现今,在瑶湖校区的文科学院楼,便是以姚名达教授命名。

▲名达楼



回顾姚名达教授的一生,他崇高的学术理想,浓烈的家国情怀以及一腔爱国热血,无不警醒着身处明净窗几教室的我们:

顾全自身不应是大学之全部,重拾先贤理想,重现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扛起社会的责任,为中华之伟大复兴而奋斗,才更有社会之价值。


东风纵横山林,山月揉碎惊蛰。


国立中正大学,承载了姚名达教授最后时光;

江西师范大学,寄托了姚名达教授未完的梦。




参考资料:

  1. 《江西师范大学校史 1940-2010》

  2. 《一代名师沙场殒,爱国教授正气存----记姚名达烈士》

  3. 《铭记岁月(二):历史天空中的一抹彩霞——追慕姚名达先生》

  4. 《浩气壮山河》

相关资料链接: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9668/2011/20110916090410780349496/20110916090410780349496_.html

http://study.ccln.gov.cn/fenke/lishixue/lsxxxd/317157.shtml

http://fenke.gzzxz.com/fenke/lishixue/lsjpwz/lssxll/238746.shtml

特别感谢江西师范大学档案馆陶家柳馆长提供相关资料。



策划:吴倩格

采访整理、文案:贺歆童 邹易颖

图片拍摄:部分来源于网络 吴倩格

编辑:吴倩格

值班编辑:李灵祺

责任编辑:余秋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